中国基本化工的翅膀——永利制碱公司与“红三角”纯碱

来源:于淼 时间:2022年10月26日
  • A+
  • A
  • A-


一、实业救国,筹建永利

  

千百年来,碱始终伴随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人们采取土法制碱用于洗衣服、漂泊布料等。20世纪后,中国进入近代工业化城市的进程,舶来的“洋碱”作为生产玻璃、搪瓷等工业品的基本原料在工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1.png

范旭东(1883-1945)

  

近代的天津一直处于全国工业发展的前列,对可用于工业生产的“洋碱”需求日益增加。1917年,英国卜内门公司哄抬碱价,独霸中国市场,致使国内不少以碱为原料的工厂相继倒闭。对此,爱国实业家范旭东深受触动,痛心之时,他立下誓愿:中国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纯碱工业,不能再仰人鼻息,让洋碱控制我们的国计民生。


1913年,范旭东曾赴欧洲考察盐务,归国之后在塘沽发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制精盐的久大精盐公司,结束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吃粗盐的历史,为中国制碱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17年,凭借着一套东拼西凑的碱厂图纸和一些设备,范旭东酝酿在塘沽创办碱厂。1920年,经农商部批准注册,工厂定名为永利制碱公司,总部设在天津,并在塘沽建厂。为了给碱厂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范旭东诚邀当时在美国攻读博士的侯德榜“学成回国,共同创办中国的制碱工业”。侯德榜欣然赴约,与范旭东携手开启了中国近代制碱工业的筹建之旅。

  

二、国货纯碱,享誉海外


4-2.png

侯德榜(1890-1974)


永利碱厂开办之初,因国内没有关于制造“洋碱”的相关经验,导致试验过程中问题频出。任永利碱厂总工程师兼制造部长的侯德榜沉着应对,亲自勘测,还鼓励广大职工,组织指导他们查阅资料,分阶段开展试验,逐一破解问题。在解决蒸氨工序结疤堵塔问题中,侯德榜和同事们反复探索,总结出各操作环节中的适宜条件,还亲自设计、研发了回转式煅烧炉,大大提升了试验的精准度。功夫不负有心人,1926年6月29日,雪白的纯碱在永利碱厂试制成功,品质品相皆与洋碱等同,其中碳酸钠含量达到了99%以上。当时正逢碱厂十周年的厂庆,兴奋的范旭东将此事视为“中国基本化工伸出的第一支翅膀”,为此,他特地拿了一挂鞭炮,登上屋顶燃放,以示庆祝。


4-3.png

“红三角”纯碱商标


永利制碱厂生产出的纯碱被命名为“红三角”牌纯碱。商标乍一看上去是一个圆环中间叠放着一个倒立红色三角形的图样。在范旭东向北洋政府商标局提出的纯碱商标申请书中,注明“红三角”商标系“黑圈套红角,内绘钳锅”图样。其中,“钳锅”是用极耐火的材料制成的小罐,是化学工业中制碱时主要的反应容器,反映了侯德榜带领团队用坩埚研制生成碱的艰辛过程,商标中的红色则象征着燃烧的火苗。同时,红黑相间的商标醒目明快,让消费者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国货,而非“洋碱”,便于认牌选购。而之所以称为“纯碱”,则取纯粹中国人自己出品的意思。

  

1926年,第16届“万国博览会”(即世博会)在美国费城召开,来自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斩获大会荣誉奖章,成为我国最早获得国际大奖的化工产品,被评委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在主要展品仍为丝绸、瓷器、茶叶、漆器及手工刺绣等的中国展品展台上,横空出世的“红三角”纯碱以精良的品质一改外界对中国传统工业制品的印象,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奋斗的成果,也标志着中国制碱工业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此后,“红三角”牌纯碱还应邀参加了瑞士国际商品展览会,并再度荣获金奖。1930年,在比利时工商博览会上,“红三角”牌纯碱战胜了其他展品再获金奖……载誉归来的“红三角”牌纯碱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也为当时举步维艰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同一年,经国民政府财政部批准,30年内免征永利制碱公司主要原料(盐)税,推动了永利碱厂的持续发展。


4-4.png

建于天津塘沽的永利制碱厂


19世纪30年代初期,经过与此前多年占领着中国市场的英国卜内门公司的多次竞争,永利公司始终没有被英商击垮。据统计,从1927年到1937年,永利的纯碱年产量翻了三番多,“红三角”牌纯碱远销日本、印度、东南亚一带。截止1936年底,永利制碱公司的纯碱年产量达55410吨,烧碱4446吨,为建厂以来的最高纪录,永利制碱公司也成为当时我国生产纯碱产量最大、市场销量最多的制碱公司。

  

三、“牺牲个人”“服务社会”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民族工业遭受很大损失。永利制碱厂亦被迫停工。1937年8月7日,塘沽沦陷后,为避免永利碱厂落入敌手,范旭东、侯德榜率领碱厂核心技术人员四处搬迁,他们本着“能拿得动的就搬,拿不动的就地掩埋”的原则,带着厂内原料、图纸及设备艰难行进。当工厂迁至南京时,深感到七七事变对国家的影响,范旭东建厂时便在厂里设置了制铁工坊,当战火四起,德国封死了邮路时,制铁工坊启用,碱厂很快就得以生产地雷、炸药,支援抗战。在南京的工厂被日军炸毁后,为追回被日本掠夺的设备,侯德榜找到美国麦卡锁将军,索要设备,表示“哪怕一块废铁我也要拉回去,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态度!”1938年,永利再次西迁至四川。在这里,侯德榜克服了异常艰苦的条件,在破译索尔维制碱法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的盐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了联合制碱新技术——“侯氏制碱法”,完全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世界制碱市场的统治,在中华民族饱受磨难的乱世,以坚毅不拔的奋斗精神挑起了我国民族化学工业的脊梁。

  

1945年10月4日,范旭东在重庆沙坪坝病逝,然而,在由他亲自参与制定的“相信科学”“发展实业”“牺牲个人”“服务社会”的“四大信条”激励下,永利人并没有因此止步。经过艰苦努力,11月初,李烛尘与彭九生接收永利、久大,仅用3个月便渡过难关,开工出碱。但在国民党统治下,企业发展并不顺利。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上级党组织为永利派来干部,发动职工对机器设备进行大检修,2月11日重新恢复生产。5月6日,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来厂视察,使职工们深受鼓舞,永利制碱厂逐步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1952年7月1日,永利主动申请实行公私合营,成为全国实行公私合营的第一家企业。

  

1968年,曾经的永利制碱厂正式更名,以“化学工业部天津碱厂”这一崭新的面貌活跃在解放后天津工业的蓬勃建设发展中,几十年来,“碱厂”这一称呼为很多天津人所熟知。2013年12月31日,天津碱厂再次更名,“永利”二字再度出现在了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全称中,其所承载着的近代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的辉煌历史及奋斗精神也必将不断激励着一代代永利人拼搏奋斗,开拓创新。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