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鲁成与《档案管理与整理》

来源:接收征集部 时间:2023年11月10日
  • A+
  • A
  • A-


八十五年前,《档案管理与整理》一书付梓。这本由何鲁成先生编撰的档案学著作的问世,奠定了其作为中国档案学初创时期代表人物的地位。八十五年后,该书由天津市档案馆征集进馆,回到了兰台人的手中,回到了自己的“家”。


何鲁成,江苏武进人,青年时曾与天津有过一段渊源,他初中毕业于南开中学,后到上海就读于光华中学,毕业于光华大学经济系。何鲁成的舅父是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民主爱国人士沈钧儒。1934年,国民政府实施全国行政效率革新之初,何鲁成进入国民政府行政院档案整理处,在时任国民政府内政部政务次长甘乃光指导下工作。随着当时行政效率革新运动兴起,行政人员和档案人员开始研究管理档案的方法,总结中国档案管理的历史经验,探讨档案管理科学理论,形成中国档案学第一次研究高潮。何鲁成积极投身行政效率革新运动,他立志改革档案管理,深入调研当时各部会的档案管理实际,并注意学习国外档案学理论与经验,集各家之长,24岁时写下了中国第一部根据档案实务经验整理的《档案管理与整理》。甘乃光在为《档案管理与整理》一书作序时提到,“中国行政之需要改革,乃铁一般的事实,行政改革的目标在增加效率,……运用政策的机构人员与工具,当现代化效率化,此乃不易之原则。”


zj1_副本.jpg


《档案管理与整理》全书共十章420余页,内容包括概论、行政、文书档案连锁法之理论与实施、点收与登记、分类、编目、归卷与调查、皮藏、归卷之整理、行政参考资料等,以提高行政效率为宗旨与目的,以机关政务档案管理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有关档案工作基本理论。书末所附参考书目和重要论文、外国专著达28种之多,可见该书不仅着眼中国档案研究成果,还将国内档案管理与国外档案学研究结合起来,成为档案学研究重要的早期成果,今天仍然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对于档案学研究有着深远影响。四川大学档案系刘文杰《中国档案学论著举要》中,介绍了《档案管理与整理》一书,并对该书给予了充分肯定,“此书代表了30年代中国档案学的最高水平,奠定了档案(学科)发展的基础,……。它的问世,意味着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国档案学的形成。”


何鲁成先生的长子何守樸曾在文章中提到:“我是在1989年在香港三联书店,才看到甘肃省档案学会的(1987年)版本,这时父亲早已过世(1981年)。他一直怀念这本书,但他自己却从未见过出(初)版本。我把这本书带回台湾,放在他的坟上。”


经了解,《档案管理与整理》一书原计划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印发,但时逢抗日战争爆发,书库遭受日本飞机轰炸,因此当年未能印发,而是在转年印发。此书作为我国近代档案学开始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初步构成了我国近代机关档案室档案管理的理论体系,是我国近代档案学史上的代表作。今天,我们作为档案征集工作者,能够得到该书在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最初版本,真是感到既激动又兴奋,此书的征集进馆将为档案理论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