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佩饰浅谈

 
文/藏   何志华

世纪寄语:
 
        收民族珍玩,藏华夏瑰宝。
        雅俗共欣赏,盛世收藏兴。
 


 
 
    清代之际,男人腰间悬挂饰物是一种时尚,同时也是身份、文化品位以及财富权贵的一种标志。清代佩饰原于人们生活中的实物及贮存这些物品食物的包装工具,它经过多年的演变,成为具有实用性更兼具艺术性的饰物。制作方法也从原始制作方法发展为更具艺术性和欣赏性的工艺手段,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佩饰渐变为清代服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官场、世俗男人们腰间不可或缺的物件。
    清代成年男子腰间所挂佩饰种类繁多,如荷包、扇袋(扇套)、眼镜套、扳指套、笔袋、钱袋诸多品种。小小的佩饰为清代服装锦上添花,使佩戴者显得高雅不俗,所以清朝上自帝后,下至百官及平民百姓都有挂佩饰的习惯,它同时也是赏赐、奉献、馈赠和男女之间交换信物的首选物品。
    清代佩饰在制作过程中,无论在纹样、款式以及工艺上,显得更为繁缛、精湛和细腻。佩饰时常花样翻新,并随着四季服装穿用情况变换而变化,这些纹样大多都为吉祥图案,寓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大吉大利、多福多寿、五福捧寿、喜上梅梢等,工艺之繁为之更甚。它的形象精美,配色和谐,鲜艳华丽,更是其它大件绣品所不及的,从另一角度更反映出这些刺绣技艺的杰出成就。 
    何志华,男,汉族,1939年10月4日出生,天津人。毕业于天津一中。中国博物馆学会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文物学会民间收藏委员会理事、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红楼梦文化研究会理事、天津市河北区档案学会民间收藏分会顾问、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渤海早报“藏金鉴宝”专刊顾问。主要业绩:业余收藏中国传统服饰近三十年,藏品达七百多套件,尤以清代和民国初年为主。其收藏特点为系列化、高品位、重民间,是我国清代服饰收藏专家。何志华先生对研究我国近代服饰文化的演变史有很高的造诣,其藏品总体分清代和民国两大类,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气息。他的藏品——清代服饰,按官、礼、绅、民、男服、女服、孩服形成系列,兼有详细划分的配饰、头饰、鞋帽等,是难得的中国近代服饰史料全书和工艺图谱。何先生同时收集有与服饰相关的书籍刊物和史料旧照,所有这些都足以充分反映收藏者的鉴赏水平和研究成果。何志华先生藏品与众不同的是其注重民间性,他的很多藏品填补了我国专业博物馆的收藏不足,甚至是收藏空白。
    何志华先生的收藏事迹成果,被多种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有多家电视台为其制作了专集,如香港亚视、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河北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多家报刊杂志也刊登了他的收藏成果,如《人民中国》(日文版)、《北京周末》(英文版)、《深圳晚报》新华社(海外版)、《天津日报》、《今晚报》、《老年时报》、《江苏纺织》、《中国时装时报》等。此外,中国唯一的收藏刊物——《收藏》也同时刊登和报导了其事迹。何志华先生被编录进多种书籍,如《中国收藏界名人辞典》、《中国集藏界名人录》、《中国大百科专家人物传集》、《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世界艺术家人才纪录大全》、《中外名人辞典》、《中国专家名人辞典》、《中国收藏家成就博览大典》、《世界名人录》、《中华人物大典》、《中华人物辞海——当代卷》、《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跨世纪文化艺术大百科全书》、《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中国人才世纪献辞》等。九八年赴台湾办展《红楼梦文化艺术展》。他多次出席全国收藏界知名人士收藏理论研讨会,并撰有多篇著作,如:《我收藏的清代蟒袍》、《清代服饰初探》、《收藏与藏德》等。
    何志华先生的清代服饰藏品在北京、天津、宁波、南戴河、中国万博文化城等地举办了多次个人收藏展。1998年,随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文化艺术展》赴台湾举办大型服饰展。2000年,随中国历史博物馆赴韩国举办展览。
    何志华先生的收藏成果和展览,多次得到国家领导人、国际友人、专家的赞誉和好评,同时获得多项荣誉证书、表彰和奖励。

来源:《民间收藏》
201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