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宁公园里的古迹及有关的历史

师健英


宁园碑记
 
        北宁公园坐落在天津北站外铁路东侧的中山北路附近,此地初为袁世凯推行“北洋新政”时开辟的种植园,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园内辟湖设闸引水,与河道相通。湖面数十公顷,由木桥相连,又建土山亭榭,广植树木,并植谷物、蔬菜等农产品。为清末津门最大规模的人工园林。后因战乱等原因,园内颓败。部分场地相继辟为省市级行政机关、工商实验机构和文博场所。相继设有省劝业道、省实业厅、河北第一博物院、省工业试验所、省农事第一试验场、省汽车路管理局等。1932年,由北宁铁路局改建成公园,初意为铁路员工憇息之场所,扩建后对市民开放,取“宁静致远”之意名宁园。园内立有民国二十一年九月(1932年)《北宁公园碑记》石碑,该碑由时任北宁铁路局局长高纪毅撰书,石碑至今犹存。高纪毅(1890-1963),字仁旃,辽宁省辽阳县人,隶汉军旗籍。1909年先后在奉天陆军速成学堂、东三省陆军测绘学堂学习,成绩优异,留在学堂任教。后出任张学良27师师部副官处处长。芦沟桥事变,平津陷落,高纪毅被日本宪兵逮捕,遭受严刑拷打,逼其在伪政权任职。高纪毅始终未屈服,后获释放。全国解放前夕,高纪毅经宁武介绍与中共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我地下党请其去做傅作义将军的工作,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一定贡献。1963年7月,高纪毅在天津病逝,终年73岁。
        北宁公园院内建有大雅堂、礼堂、钓鱼台、文化厅等古典建筑,长廊曲径,颇具特点。该园沿袭中国古典造园的手法,叠山理水,花木亭阁错落其间。如今主要园景有九曲胜境、待月楼、湖心亭、叠翠山、畅观楼、鸳鸯亭、怡然堂等。公园景点曾以“一馆”、“二楼”、“三廊”之美,“四山”、“八堂”、“九湖”之妙,“十渠”、“十一桥”、“十三亭”之秀著称。环湖曲廊全长1300米,亭台楼阁上的50余副楹联和匾额,多为名家所撰。尚存部分碑刻、石雕等。湖心岛上的六角亭为原李公祠遗物。临湖堆筑的叠翠山上矗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郭沬若题写“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是1949年为纪念解放天津时牺牲的5位铁路员工而建。园北部有1990年所建致远塔,塔身九层八面,高74米,为津门最高的仿古塔。塔内设置盘旋双向楼梯和电梯,彩绘壁画122幅。尤其是北宁公园致远塔前的一对金代石狮,雕于金承安—年(1197),通高均2.16米,基座正面阴刻铭文百余字,线雕缠枝纹饰。石狮为趺坐状,风格粗犷,通体清瘦,筋骨毕露,威猛异常,身躯近乎直立,昂首怒目,阔□怒吼状。原存直隶省内丘县,1921年,直隶省实业厅将其接管运津,成为天津博物院藏品。后被毁弃,1973年重新出土时缺损明显。经修复后,仍保持原有风格。说完金代石狮顺便说一说河北博物院,那可是全国较早成立的以收集、展览和保管自然与人类文化遗物为主的“民办公助”性质的博物院,前身是1923年正式开馆的天津博物院,1928年改称河北第一博物院,1934年更名为河北博物院。博物院不仅收藏、保护了大批珍贵文物和动植物标本,还相继出版了院刊《河北第一博物院半月刊》、《河北第一博物院半月刊画报》、《河北第一博物院画报》和不少单行本,是近代博物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1916年天津博物院筹备处最早在河北公园(今中山公园)内的直隶商品陈列所成立,是天津最早具有博物馆性质的场所。1918年,天津博物院首次预展。1920年,华石斧任天津博物院筹备处主任。1922年董事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大会,公推严智怡为院长。严智怡(1882年—1935年)字慈约,教育家严修之次子,近代博物院事业之先驱。历任直隶商品陈列所所长、农商部工商司司长、直隶省实业厅厅长、国务院参议、河北省政府委员及教育厅厅长等职。并推选华石斧为副院长,选举常务董事9人。利用原劝业道署房屋(今北宁公园内)作为馆舍。馆内有各类藏品3万多件,并与国外同行交流,曾与法国巴黎博物院、英国皇家博物院等交换过图书。博物院的主要任务是陈列、展览和宣传。博物院保存和陈列的物品,一般可分四种情况:一是国家或地方公有物品,称“移存”。二是个人所有,以赠与的方式给博物院,称"寄赠”。三是个人或机关团体所有之物,不欲移存或寄赠而暂存博物院,可进行陈列使用的,称“寄陈”。四是博物院出资购入的物品,称为“价购”。1937年天津沦陷后,侵华日军占领河北博物院,文物精华被劫掠摧毁殆尽。时任院长姚彤章及董事赵信臣等无奈收拾残局,于1939年11月在宙纬路原河务局旧址重建博物院,后被日伪当局强行接管,1941年改名为天津特别市市立博物院,成为日伪粉饰太平的工具。抗战胜利后,改名为河北省立天津博物馆。即解放后组建的天津市历史博物馆之前身。
来源:《民间收藏》
201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