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入党记

来源:宣传部 时间:2021-04-12 15:51:24
  • A+
  • A
  • A-


 马三立(1914-2003)是我国家喻户晓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他的相声作品构思精巧、自然诙谐,犹如春风化雨般感化人心,深受群众的欢迎。


马三立、赵佩茹表演相声_副本.jpg 

马三立与赵佩茹在说相声(资料图)


  然而,在舞台上经常为大家带来欢笑的马三立,曾是一位在旧社会饱尝艰辛的穷艺人。自小边上学边学艺的他,十五岁便正式登台演出。在旧社会,艺人地位低下,为求生计,马三立只得奔波多地靠撂地摊、跑茶社为生,在哥哥和父亲相继去世后,独自谋生的马三立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天津解放后,他才得以与家人团聚,结束了衣食无着、四处漂泊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马三立加入了天津曲艺团,曾任曲艺团副团长、天津曲协理事等职。为回报党组织的信任,他以加倍的热情钻研相声、用心表演,在新社会的舞台上大展拳脚。1952年,马三立曾两次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慰问团,到抗美援朝前线慰问演出;1953年,荣获“天津市文化系统劳模”称号;1954年,当选天津市政协委员;1956年,被评为“天津市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1956年1月12日,在天津干部俱乐部演出后,马三立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马三立深知,是中国共产党把他从水深火热的旧社会中拯救出来,由一个受歧视的穷艺人,成长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党的文艺工作者。为此,早在1955年在天津电台广播曲艺团工作期间,他便怀着对党组织的朴素感情,向鲁荻同志(时任电台书记)提出过入党的愿望。然天不遂人愿,因表演了相声《买猴儿》,马三立遭蒙冤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被送往农村劳动改造。对此,他不灰心,不懊丧,始终对党抱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的党是坚持真理的,自己的问题总有一天会被澄清。在二十多年的坎坷历程中,即便是被关进“牛棚”,他仍坚持练习技艺,《八扇屏》《开粥厂》《夸住宅》《吃元宵》等,是他当时经常溜的“活”,他常想:“不管在什么时候,艺术也不能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马三立在政治上、艺术上获得新生。重返舞台后,他不顾年事已高,紧跟时代脉搏,用文艺的方式积极投身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由他表演的《十点钟开始》《似曾相识的人》《精打细算》《公费医疗》《西江月》等数十个相声节目,寓教于乐,使观众在欢笑之余得到有益的启迪,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然而,在认真工作的同时,他将入党的心愿埋在了心底,一直不敢再提,怕再碰壁。后来,他在入党申请书中也有流露,说只是希望自己将来死后,能被追认一个共产党员,心愿就算足矣。1983年,马三立在市政协开会,相关领导关心地问他为什么不入党,他回答:“我这样的人行吗?现在够好了……”听到这个回答,领导感到很意外,但很快就理解了这位走过太长也太曲折路的老艺术家的心情,语重心长地说:“……在生活上知足,在政治上不能知足,人民还需要你发挥更多的光和热呢!”一番话说得马三立连连点头。没过多久,在天津市曲艺团党支部领导和同志们的关怀鼓励下,70岁的马三立向天津市曲艺团党支部再一次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


  根据马三立多年的追求与愿望,1985年5月16日,天津市曲艺团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全体党员一致同意马三立入党,马三立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在会上,马三立深情地说:“旧社会我是要饭花子,是共产党解放了我,我爱我们的党。我的心愿、我的理想,就是为党的事业贡献一切。”


马三立的入党志愿书_副本.jpg 

马三立的入党志愿书(资料图)


  入党后,马三立把入党看成是党给予的新生命的起点,把党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忘我地投入相声艺术的表演和创作之中。为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古稀之年的他,足迹遍布天津的大街小巷,深入剧场、机关、工厂、医院、部队,进行了数十场义务演出,用文艺的方式歌颂时代、启发人心,将欢乐和启迪送到了千家万户。


  1994年,作为天津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委员,已年届八旬的马三立提出了《关于离退休老人生活的关注》的提案,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建议开办老年公寓等托老机构,以解决老人的生活、娱乐及医疗护理等问题。马三立的提案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1998年,马三立为回报社会、回馈党恩,个人出资,在东丽区民政局的参与协调下,开设了以“马三立”的名字命名的老人园。多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慕名来此安度晚年,解决了很多家庭的实际问题,带来了积极的社会影响。